2025年长春航空展的聚光灯下,中航工业展台中央的歼-35A隐身战斗机模型如同一位无声的“外交官”,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军工的重量级信号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款战机下方整齐陈列着霹雳-10E、霹雳-12AE等全套外贸导弹长红配资,形成完整的空战解决方案——这种“战机无E后缀,导弹全带E”的搭配,瞬间引爆了军事观察家的解读热情。要知道,此前中国军贸的明星产品是创下印巴空战8:0战绩的歼-10CE,如今五代机歼-35A高调接棒,意味着中国高端装备出口正式迈入“隐身时代”。
但五代机外贸绝非简单买卖,背后藏着中国军工的战略棋局。歼-35A的展示方式暗藏精准定位策略:展板明确标注其“制空作战”核心使命,这与国内自用版本侧重多用途功能的定位形成微妙差异。这种调整凸显了中国军工的市场洞察力——对于没有五代机的国家而言,首要需求是应对敌方空中威胁,而非追求全能性能。这种“按需定制”的策略既控制成本,又提升竞争力,正如业内分析指出:“歼-35A的原始设计具备多用途潜力,但对外宣传强调制空权夺取,是基于客户实际需求的营销智慧。”
潜在买家名单很快浮出水面,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的组合最引人注目。巴基斯坦刚在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凭借歼-10CE创造辉煌战果,但面对印度拟投入200亿美元采购114架“阵风”乃至苏-57E的压力,巴总理已公开表示考虑采购歼-35A。然而五代机采购绝非小国所能承担,这引出了幕后金主沙特——这个石油王国多次求购F-35未果,加之以色列空袭事件引发的安全危机,使其对先进战机的需求极为迫切。
沙巴同盟的防御合作堪称绝配:2025年9月双方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,沙特提供资金,巴基斯坦提供战斗力和飞行员,形成“资金换安全”的共赢模式。这种合作不仅解决巴基斯坦的采购资金问题,更为沙特提供即战力长红配资,甚至可能直接由巴方飞行员操作驻沙特的歼-35A机队。中国提供的灵活支付方案,包括信贷支持和分期付款,进一步降低了采购门槛。
面对五代机出口可能带来的技术泄露风险,中国军工早有准备。外贸型装备与自用型存在明确的“技术梯度”,例如简化雷达探测距离、采用非最新型隐身涂层等,既满足客户需求,又守住核心机密。同时通过派驻技术顾问、设置维护权限等方式实施全程监控,大幅降低泄密风险。这种风险控制能力使中国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通过军贸收益反哺研发,形成“收益-研发”的正向循环。
歼-35A的外贸意义远超出单笔订单的价值。它标志着中国军工体系已完成从“追随者”到“并行者”的转变,全国产发动机、先进航电系统和智能生产线支撑起量产能力。这种突破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能提供与美国五代机竞争产品的国家,为那些无法获得F-35的国家提供了替代选择。
更深层次看,歼-35A外贸是中国地缘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。通过向中东和南亚提供高端装备,中国既能平衡地区力量,又不直接介入冲突,以“战略模糊性”维护利益。这种布局已经引发连锁反应——土耳其被排除在F-35项目后转向其他先进装备,沙特放弃等待美国批准转向东方,都印证了全球军贸格局正在重构。
从歼-10CE到歼-35A,中国军工正在实践一种新型军贸哲学:不再是简单出售武器,而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、构建战略伙伴关系、参与地区安全治理。
这种转变使中国军贸从“性价比导向”升级为“战略价值导向”,通过高低搭配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。正如军事分析人士指出的:“歼-35A与歼-10CE并非竞争关系,而是形成高低搭配的产品体系,既体现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的责任态度,又彰显了参与国际军贸竞争的自信姿态。”
当世界还在讨论中国装备的性价比时,歼-35A已经悄然改写了高端军贸的规则——不再是单向的武器销售,而是融合了军事合作、技术保障与战略协作的综合性伙伴关系。这盘大棋的背后,是中国军工从产品输出到体系输出的跨越,也是中国从军事大国向军事强国转型的生动注脚。
淘配网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