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9日,非营利机构保护记者委员会发布消息,本月10日,以色列对也门首都萨那发动空袭,位于当地的《9月26日报》和《也门日报》编辑部大楼被袭击,造成31名新闻工作者死亡,至少22人受伤。这起事件是16年来单次袭击中新闻工作者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,仅次于2009年菲律宾南部马京达瑙省的暴行。 《9月26日报》总编辑纳赛尔·卡德里愤怒地指出,当日16时45分左右,以色列开始多次空袭编辑部大楼,当时报社正在进行报纸出版工作,他谴责这是“前所未有的对新闻工作者的屠杀”,残暴且毫无理由。 以色列方面称,此次空袭针对的是也门胡塞武装公关部门等“军事目标”。但保护记者委员会认为,以色列在袭击中未遵循国际法区分“军事目标”与新闻工作者,还污蔑新闻工作者与“恐怖分子”有关联,却未提供任何可信证据。该委员会表示,以色列对也门的此次袭击,与此前对加沙、黎巴嫩和伊朗的空袭如出一辙。
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,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、亚丁湾等水域对关联以色列的船只发动袭击,还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以色列境内目标,以支持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,而以色列则多次空袭也门境内胡塞武装控制区。此次对也门报社的空袭,引发国际社会对新闻工作者安全及战争中平民设施保护的广泛关注。 空袭下的笔墨悲歌:新闻自由不容战火吞噬 当以色列空袭的硝烟笼罩也门首都萨那的报社大楼,31名新闻工作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报纸付印的午后。这场被保护记者委员会认定为16年来新闻界最致命的袭击,不仅是31个家庭的破碎,更是对新闻自由与国际法准则的公然践踏,在战争的残酷底色上,写下了沉重的文明污点。
新闻工作者的天职,本是在迷雾中追寻真相,在冲突里传递声音。《9月26日报》与《也门日报》的编辑部,本应是记录时代、守望民生的“灯塔”,却沦为空袭的目标。当空袭警报划破午后的平静,那些伏案改稿、敲击键盘的身影,未曾想过自己会成为战争机器的牺牲品。总编辑口中“前所未有的屠杀”,道尽了这场袭击的野蛮——它针对的不是军事设施,而是记录真相的笔尖;摧毁的不是作战力量,而是公众知情权的基石。在现代文明社会,新闻机构早已被国际社会公认属于“民用目标”,蓄意袭击新闻工作者更是明确违反国际法的暴行,以色列所谓“打击军事目标”的辩解,在31条逝去的生命面前苍白无力。
更令人齿寒的是,这种对新闻界的暴力袭击并非孤例。保护记者委员会的观察精准揭示了其惯常逻辑:先模糊军事目标与民用设施的界限,再用“关联恐怖分子”的污名化说辞为暴行背书,却始终拿不出任何可信证据。从加沙到黎巴嫩,从伊朗到也门,这种“无差别打击”的背后,是对新闻监督的恐惧,是对真相传播的压制。新闻工作者不是战争的“旁观者”,更是历史的“见证者”,他们的存在让战争的残酷被看见,让权力的滥用被审视,这或许正是他们成为袭击目标的真正原因。但历史早已证明,压制真相的企图终将失败,越是试图用炮火掩盖事实,越会暴露自身的理亏与怯懦。 31名新闻工作者的逝去,再次敲响了新闻从业者安全保障的警钟。在全球冲突此起彼伏的当下,新闻工作者已然成为“高风险职业”。据保护记者委员会数据,仅2009年菲律宾马京达瑙省的暴行造成更多记者遇难,而此次袭击与之相比,同样凸显了战争中对平民与民用设施保护的缺失。国际社会常说“新闻自由是民主的基石”,但当新闻工作者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时,所谓的“自由”不过是镜花水月。真正的文明,从不应该让追寻真相的人付出生命代价;真正的战争规则,更不应该容忍对民用目标的蓄意摧毁。 硝烟散尽后,编辑部的键盘或许会沉默,但对真相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。31名新闻工作者的笔墨悲歌,不仅是对施暴者的控诉,更是对全世界的警示:战火可以摧毁建筑,却不能熄灭真相的光芒;暴力可以夺走生命,却无法扼杀新闻自由的灵魂。国际社会必须拿出更坚定的立场,追究暴行责任,建立更有效的新闻工作者保护机制,让每一位记录者都能安全地站在阳光下,让新闻自由真正成为战火中不可侵犯的底线。
淘配网官网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